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合作交流

校友之家

汪兆琦:扎实基础投身科研,挑战自我筑梦创新

作者:吴佳蓉 罗芸慧 刘楠 发布日期:2021-10-05

汪兆琦,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1978级校友,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特聘教授,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和德国耶拿大学终身教授。


在采访汪兆琦院士的过程中,这位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前辈谈笑亲切温暖,饶有兴致地讲述着他与山大的故事。汪兆琦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循循善诱山大的后辈们摒弃杂念,脚踏实地为心之所向而努力。

苦中作乐,方尝学习本味

汪兆琦于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从插队的乡下进入大学,提及初入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的印象,他笑着感慨,当时的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百废待兴,宿舍(21人一间宿舍)和食堂(8人的大桌份饭)还都没有完全成熟运营,条件简陋,但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的氛围特别好,同学们个个充满朝气,神采奕奕,学习勤奋。

“能进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名人的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我感到很荣幸,所以学习都是充满快乐的。”对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汪兆琦只用了两个字概括——快乐。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与现今相比充满艰辛,即便是住着21个男生,且冬天里没有暖气、夏天闷热难捱的顶层阁楼大宿舍,也阻挡不了他对学习的满腔热情。汪兆琦是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动物胚胎学专业的学生,当时一共只有29名学生,老师人数甚至多于学生。“老师们都全心投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帮助,铆足了劲要把我们这些断代后的第一届学生培养好。”回忆起自己曾经的老师们,汪兆琦言语间充满感激怀念。

多姿多彩,成了汪兆琦初入山大的体验。课业之余,他还喜欢在没有课程的午后,和朋友们在老校区的游泳池中畅游,或是同学相约攀登泰山,释放学习与生活的压力。生活条件再艰苦,善于苦中作乐的他总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在汪兆琦眼中,大学时光虽然条件艰苦却充满快乐的回忆,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1982年毕业后汪兆琦考取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薛社普院士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赴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读博士后 ,201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汪兆琦还介绍了他“非常规”博士学位历程,他讲到:“其实我没有真正去读博士,我的博士学位是在博士后期间同时取得的(1993年取得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主要内容是我的两篇一作文章,分别发表于 Nature 1992)和EMBO J 1991),以及建立小鼠基因敲除技术。因此我的历程真的有点‘非常规’。”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技网

打破常规,投身科研创新

与汪兆琦同一届的动物胚胎学同学们,几乎也都成长为社会重要的科研和教育人才。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当时在国内胚胎学、发育生物学领域是一面旗帜,有童第周等一大批动物胚胎学领军人物在此任教,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科学大师,这些都是在校生的榜样,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令汪兆琦受益无穷。“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深厚的教育基础、严谨严肃的学术氛围对我影响很大。”谈到在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带给他最有价值的东西,汪兆琦毫不犹豫地说:“扎实的基础教育让他在后续的科研生涯中能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得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生物学研究。”

敢于挑战权威,不把书本里的知识视作金科玉律,是汪兆琦做科学研究的信条,也是他对生物专业学生们的建议。生物研究日新月异,只有敢于发散思维,才能发现前人所未曾发现的生物奥秘,创新的想法才能层出不穷。

“我觉得搞科研,可以思考点‘歪门邪道’,意思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项研究,多点‘奇思妙想’,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汪兆琦笑着说。在国内、奥地利读研和博后期间,导师类似“放养”的指导模式也令他敢于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带着批判思维将研究做得更加完善。

作为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特聘教授,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和德国耶拿大学终身教授等头衔集于一身的老科研人,汪兆琦总结了自己取得众多成就的四个因素:扎实的科学基础、指导有方的老师、有充分发挥空间的科研环境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批判的研究思维贯穿了汪兆琦的科研生涯,也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享受着科研的乐趣。

图片来源于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新媒体中心

寻找自我,追逐一生所向

在采访的最后,汪兆琦解答了不少生物专业学生所疑惑的问题。针对生物专业出国的问题,汪兆琦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生物专业出国留学率远高于其他学科,近年国内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也让就读此专业的学生对是否出国留学感到迷茫。“现在的生物专业前景很广,出国不是成功和提升自己唯一的途径,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无论是将来在学校教书还是在生物公司做职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大显身手之地。”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出国焦虑,汪兆琦表示应当先找到热爱的方向,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出国不是目的,但可以视作一次体会其他科学家对科学问题探索和认知其他科研体系的机会,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于事业和个人发展颇有裨益。谈及自己的出国经历,汪兆琦直言,科研人需要有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式,一个科学家大脑的丰富程度,是融合自身经验教训后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结果。用心、热爱、努力,是汪兆琦对生物专业学生的殷切希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如何找到或发现一生想要追寻的方向,汪兆琦认为兴趣非常重要。在不同领域的学习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方向,享受萌生想法和解决难题的“成就感”。多与老师和同事交流、探讨问题,也是找到兴趣的重要方式。有了兴趣,勇于坚持,才能“遇挫不馁”。所有这些都是一位科学家成长和成功路上宝贵心得。

在山大120周年校庆之际,汪兆琦也表达了对母校教育提挈由衷感激,并深情表示:“我很荣幸能进入山大学习,衷心祝贺母校120华诞!也祝愿我的母校蒸蒸日上,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


汪兆琦个人介绍:

1982年,学士学位,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生物系动物胚胎专业。

1985年,硕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师从薛社普教授院士。

1993年,博士学位,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Innsbruck University),生物化学。

1985, 中国医科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讲师。

1988, 博士后,加入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师从艾尔温•瓦格纳 (Erwin F. Wagner)

1988年,随艾尔温•瓦格纳迁往奥地利维也纳,加盟新成立的维也纳分子病理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MP)。主要研究方向:“基因转录调控和肿瘤发生机理”。在此期间,主持创建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基因敲除技术。同时组建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哺乳动物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室。

1997, 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在法国里昂的国际肿瘤研究署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担任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系主任,兼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肿瘤的发生机理”,实验室运用基因编辑工程手段创立了十几种动物模型原型。

2006年,受聘德国耶拿大学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Jena) 正教授,终身教授。同时受聘为德国莱布尼兹研究院衰老研究所 (Leibniz Institute on Aging - Fritz Lipmann Institute) 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DNA损伤应答和基因组稳定性,以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在脑神经元发生和大脑形成,老年病(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衰老过程中的作用。这一时期,实验室深入探索DNA损伤应答在决定神经干细胞分裂模式和对干细胞的全能性及细胞命运决定的作用。

他应邀担任诸多国际国内科学研究基金会评委(超过30家机构):包括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高端人才计划,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欧洲研究委员会(ERC),人类前沿科学计划 (Human Frontier), 英国癌症研究会(CRUK),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英国WellcomeTrust基金会,英国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理事会(BBSRCUK);英国国际肿瘤研究基金会(AIC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IH-以色列基金会(美国),以色列科技空间部,法国肿瘤研究基金会,法国国家研究基金会(ANR), 德国科学研究基金会(DFG),德国洪堡基金会,德国勃林格殷格海姆基金会(Boehringer Ingelheim,);德国恩斯特仙灵基金会(Ernst Schering Foundation); 奥地利科学研究基金会(FWF),意大利肿瘤协会基金会,意大利Telethon基金会,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 荷兰国家科学研究会(NWO), 俄罗斯科学基金会,新加坡国家医学研究会,新加坡ASTAR生物医学研究会,等等。

汪兆琦荣誉受聘为世界抗癌联盟中国分会(UICC-CACA)海外专员,广州暨南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肿瘤研究协同中心海外专家,复旦大学遗传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特聘教授,8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外专家,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专家顾问。北京市基因组稳定性重点实验室顾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DNA损伤应答重点实验室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The Academia EuropaeaMAE).

到目前为止,汪兆琦共发表学术论文199; H-因子: 74, 总引用次数超过: 24028次。

共主持过30多项国内和国际基金项目。

组织和共同组织20多项国际和中德双边科学研讨会和国际会议。

主要研究领域:

1. DNA损伤应答;2. 神经发生和退化;3. 干细胞命运决定;4. Poly(ADP-ribosyl)ationPARPs。